哪里的狗狗容易感染心丝虫?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丝虫”。 心丝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的蛔目很接近,但是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成虫形态类似蚕茧,有4个纤毛柱状的原生质体(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构成,中间两个较大,两边较小且稍微突起; 由于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幼虫、幼虫第一期、幼虫第二期、成虫四个阶段,其体内具有特定的结构来满足各个不同阶段的生存需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顺利成长。
根据检疫和流行病学调研,我国进境动物中检出的异尖科寄生虫主要有异尖线虫和海兽胃线虫2种。其中异尖线虫又可分为海洋异尖线虫(Heterobothrium spp.)和淡水异尖线虫(Anguillicoloides spp.),此外还有海兽胃线虫的幼虫期幼虫第一期和幼虫第二期。
目前,在我国进出境的动物产品中有检出异尖线虫的报道,主要来自鱼类、贝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野生动物等,但不同物种的检测率差异较大[8-13],说明这些生物对异尖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了异尖线虫的分类和基本特征,那么哪些动物会感染该寄生虫呢?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在海洋鱼类中,异尖线虫的感染率较高,达50%以上;而海洋哺乳类则普遍较低,仅5%左右;有些鱼类如虹鳟等甚至能达100% [9,11,14] 尽管该线虫主要侵害海洋鱼类等动物,但是在淡水鱼类以及两栖爬行类动物也发现该线虫的踪迹,并且能够在上述动物的消化道内繁殖,然而在这些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却很难检测到该线虫的存在。
在野外环境中,该线虫主要依赖其幼虫期的幼虫一期和幼虫二期在鱼类等宿主消化道中营自由生活,当宿主摄食时,幼虫随着食物进入消化道,然后在消化道黏膜下层寻找合适的部位定殖下来,进一步发育为成虫。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也能使异尖线虫完成各阶段的生长发育,成为具有传染性的成虫。只要是异尖线虫的自然适宜宿主体外都能分离到该线虫,例如鱼类消化管、两栖动物肠壁、哺乳类食道和胃肠道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异尖线虫在自然界可以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之中,也可以存活于土壤和水体中,但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强,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如果周围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理化因子如温度、pH值、溶解氧和离子强度等,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都会影响异尖线虫的生长或导致其死亡。它不可能在无限制的范围内传播蔓延,其在自然界的分布与流行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